20070711

印度佛教史(分期對照)畧表-藍吉富教授編

分期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教

年代

佛陀年代-1.B.C.566486(北傳)
-2.B.C.624
544(南傳)

阿育王(B.C.268即位)-A.D.元年左右

A.D.元年左右~700A.D.左右

700~1203A.D.

主要人物

一、釋尊
二、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重要弟子

一、目犍連子弟須(第三結集論事)
二、摩口西馱
三、那先比丘。佛音
四、有部四大論師:法救,覺天,世友,妙音

一、龍樹
二、無著
三、世親
四、法稱
五、月稱

一、疾護
二、蓮花戒
三、蓮花生
四、Indrabhuti(因陀羅布地)
五、Saraha(沙羅訶)
六、阿底峽,那洛巴

主要經論

一、四阿含Agama(或五尼柯耶Nikaya)
二、律

一、四阿含(或五尼柯耶)
二、律藏
三、論藏(有部阿毘達磨及南傳七論等)
四、清淨道論
五、俱舍論

一、般若系經典
二、華嚴,法華,維摩詰,淨土系諸經
三、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
四、其他

一、大日經
二、金剛頂經
三、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四、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詳本為《秘密集會怛特羅tantra)
五、時輪本續

崇奉對象

一、釋尊
二、各阿羅漢

與原始佛教時期相同

一、釋尊
二、阿閦佛,阿彌陀佛
三、文殊師利、觀世音、彌勒、普賢等菩薩

一、根本上師
二、大日如來
三、普賢王如來(本初佛Adibuddha)
四、修法之本尊(佛,菩薩,護法)

主要修持法

一、三學:戒定慧
二、八正道:正見 正思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勤 正念 正定

原始佛教修持法的體系化,複雜化

一、四攝
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三、誓願(本願)
四、三昧(大乘禪法)

一、三密相應
二、入我我入
三、繁複的修持儀軌(修持方法依雜密→純密(真言乘)→金剛乘→時輪乘之演進而有不同)
四、

教義及果位

一、緣起法則:十二緣起等
四諦:苦集滅道
三法印:無我、無常、涅槃
二、果位:四果(終極果位為阿羅漢)

一、原始佛學的體系化、複雜化
二、果位與原始佛教之修持階位相同

一、中觀學派:以中論為核心
瑜伽行派:以一本十支為核心
如來藏系:以勝鬘經,寶性論,起信論為核心
二、果位:十地菩薩
成佛

一、六大(地 水 火 風 空 識)緣起論
「曼荼羅」論
金胎兩部與五智五佛
二、果位:即身成佛

特質

素樸的
人間本位的
以釋尊為中心。四眾皆服膺釋尊教訓

教義:漸趨經院哲學化。說一切有部及南傳上座部之論書皆甚多。
修持:大體與原始佛教相同。
教團形式:以寺院及僧人為主,僧人葷食、不殺生、持午

教義:中觀、唯識、真常三系思想分立
修持:三昧之種類甚多,淨土及他力思想興起
教團及教徒之生活:居士之地位崛起,民間講學弘法風氣漸興(寺院以外)

教義:以大乘教義為基礎而另有發展
修持:儀軌化、重視氣脈明點吱聲理之生理訓練、有法術化之傾向
教團及生活特質:絕對尊師、白衣可為上師、重法而輕視人間文明

傳播地區及變化

印度內部(以摩揭陀、憍薩羅、跋耆三國為中心,東到瞻波,西到摩突羅)

斯里蘭卡(錫蘭)及東南亞諸國(尤其是泰國、緬甸)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及德宏的傣族也信仰此期之佛教。
又稱南傳佛教
變化:教義及修持之變化較少,但錫蘭現代寺院夾雜有天祠

中亞(西土耳其斯坦及新疆)→中國→韓國→日本
中日佛教有及大發展,與印度原貌有較大差異。

雜密、純密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真言宗及台密友甚大發展。
金剛乘、時輪乘傳入西藏,再由西藏傳入蒙古、拉達克等地。


沒有留言: